AI+教育

AI带来的产业和教育新机遇

发布时间:2019-11-21 12:11:56  来源:  发布人: 阅读量:

QQ截图20190806160321.png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产生着革命性影响,也在进一步释放着教育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随着人脸识别、大数据、深度学习等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不少国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推动着其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变革。目前,人工智能已经陆续在医疗、金融、交通、物流、零售等众多领域悄然落地,深刻改变着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这其中,教育行业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无疑备受人们青睐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不仅在于技术赋能和资源供应平衡,更在于对教育理念的影响。作为下一次全球范围内工业革命的主要助推力,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各国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中国AI+教育创新企业以其新生性,融资规模,政策利好和后发技术赶超优势等特性,在该领域与美国,欧洲,以色列等先进国家地区并驾齐驱。

AI人才缺乏,给我们打开了观察AI产业的窗口。

教育部统计,我国AI人才缺口达到500万,高校输送人才只占市场所需人才的30%到40%。

同时,AI企业也反映,目前人才培训机制赶不上需求。

行业人士也把AI落地慢归结于缺乏长期、有体系教育背景的AI人才。

于此同时,在AI不同场景的不同的赛道上,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

而在AI领域还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即华人在这个领域优势明显。

李飞飞和吴恩达是最突出代表。

李飞飞完成了AI史上的标准化影像库ImageNet,从而让整个AI届焕然一新,此后其他数据训练库都按这个模式设计。

吴恩达,号称Google大脑之父,曾入职百度担任首席科学家,并领导百度大脑计划。离开百度后,他还创立了Drive.ai,最近被苹果收购。

还有更多华人在AI研究领域的领先,有文献统计佐证。

根据一个统计显示在2006到2016的十年里,近两万篇最顶级的人工智能文章中,由华人贡献的文章数和被引用数分别占总数的29.2%和31.8%。华人用五分之一左右的作者人数,平均贡献了三成的顶级AI研究文章和被引用数。

即便只统计顶级出版物里的顶级文章,华人正在人工智能领域里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从2014年,2015年开始,华人已经处于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先地位。

我认为这不是偶然,而是华人思维深处传统文化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概念,也有天人合一的朴素世界观。在处理信息的模糊边界方面,显得超有优势。目前AI教育落后于我们的天赋,AI教育破茧正当时。

即使这样,2018年发布的报告表明,美国仍是占据全世界人工智能人才的半壁江山,我国虽然排名第七位,但不到美国的1/10。

AI教育是为中国大规模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应运而生的赛道。指把AI当作教育对象,把AI知识和应用降维给中小学的学生认知、感受、理解、应用。简单来说,就是教授AI相关的课程,包含通识课程的教授,计算思维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等。在行业内也可以叫做内容驱动型的AI+教育。例如童程童美,编程猫,最近杀入行业的卓世未来公司等归于此类。

即便是同一个教育赛道,也自然产生了AI+教育和AI教育两种完全不同的场景应用。

AI+教育更加宽泛的定义是利用AI技术辅助教学,『教』的效率,为学生降低『学』的难度。这在行业内称之为技术驱动型的AI+教育。代表企业有大家熟悉的科大讯飞、立思辰、松鼠AI,好未来和新东方也在AI赋能方面投入重兵。

按照这样的分类,AI+教育用来优化教育效果,这两年不再仅仅是给学校联网,或把学校“搬”到网上,逐步开始渗透到备课、课上互动、课后测评、对学习成果的数据追综合反馈等教学流程中。

但是即便如此,在教育细节场景融入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目前AI+教育的效果难以衡量,结构化数据对个性化学习模型的建立贡献有限,同时缺乏公认的评价体系,导致落地的效果不如预期。

正如拉里. 库班在书中谈到的,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科技植入教育总体来说都是不成功的。科技爱好者过度理想化了科技的功效,最后却『卖的太多,用的太少』,『高科技学校,低科技学习』。

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强调引入科技的必要性,但是重点还是教育。在GET2018教育科技大会上,他说:科技一定会和教育相结合,但教育的本质不是科技。

不是科技,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教育的本质当然是教书育人。

反之看AI+教育领域,参与者将发力点更多放在了课程的研发,教学教研水平的提升,以及如何将内容的有效传递作为最重要的产品载体上。



我们来看看一次在北京市朝阳区举办的AI教育说课展示上,有两名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之语音识别”“初识语音识别”人工智能课程说课。有八名教师进行零距离授课,分学段、分内容展示“我的网店 我做主”、“探秘人脸识别”、“智能小车之遵标行驶”、“密码探微”、“词云与语音的合成”、“认识智能语音技术——复刻我们的声音”、“语音识别”、“创新思维”等8节人工智能观摩课,课程内容涉及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动驾驶、pythton人工智能模块、创新思维、工程搭建等方面。

他们无一例外把AI教育的教学当作重点,至少在我们观察的样本里,AI教育在争夺老师时间和学生时间方面占了上风。

是的,AI教育的机会来了。

AI教育不仅要破局也要破题,抓住内容和体系化是关键

当然有人会怀疑,AI教育为什么要从K12学段就开始?要知道AI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都不是容易的事。

而且AI是体系化的学科,需要深入其他学科,还需要其他很多学科作为辅助才能发挥效果。

也即,对AI的理解和把现实切片进入AI视野其实是整个行业的难题,而把这样的难题下放到K12,是不是有点儿早?

比如在AI的理解方面,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认为,首先需要理解真正的“智能”内涵。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人脑认知,覆盖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知识工程、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以及脑认知基础。其次,在学科体系上应更注重培养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认为,人工智能的课程设置必须先考虑到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例如:机器学习、知识表示与处理;再考虑技术层,有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智能等,还有很多相关支撑技术,例如数字信号处理、时序数据分析等;到平台层,有机器学习系统平台、机器人、智能系统等;再到应用层,可能还涉及智能应用建模、系统设计、行为分析等。所有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如果不经过长期的培养,很难对人工智能有一个全貌性的认识。

如果没有高维度的理解与分层,不厘清AI教育的全部面貌,那我们即便是“日行千里,也不过是邮差”。

AI教育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而言,都是新的挑战。但教育家怀特海认为,越是重要、越是难学的东西越是要早学。

眼下,纵观现有智能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成果,人工智能对于教育行业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推动了教育的精准化。人工智能的应用则有望将因材施教变为现实。目前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福州、合肥等地的中学已经开展了高效讲评课,原来45分钟的习题讲解现在只需15分钟讲解共性问题,其余时间可用于学生个人问题的解决。智能技术通过提升教学资源和教育质量,为精准化教育打开了大门。

其次,人工智能推动了教育的个性化。通过自适应学习程序、游戏和软件等系统响应学生的需求,利用大数据搜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最后向学生推荐定制化的学习方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化发展。

最后,人工智能推动了教学的智慧化。现代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最直观改变便是各种教育机器人、虚拟教师、vr/ar等的应用,通过这些技术与产品在课堂上的应用,不仅有效弥补了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和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愈发智慧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了教师压力、转型了教师价值、带动了学生的学习与进步。


版权所有 © 科智网 备案号:京ICP备19044848号-1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QQ:103749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