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一篇题为《女律师十年体检未有“患癌风险”预警,确诊已是肾癌晚期》的文章引发关注,文中更提到该名女士连续10年在某知名体检中心进行体检,从未检查患癌风险,却在2024年被确诊为“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怀疑体检中心存在漏检、误检问题,并质疑体检是“假体检”。
随后该体检中心回复,体检并不能预测所有癌症,也无法取代医院专科医生的检查。而体检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检查项目,帮助其发现身体可能的警报信号,然后给出进一步诊断的建议,及时去找专科医生做更为深入的检查。
当然,他们到底谁对谁错,将由法庭调查审理决定,但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普通体检与医院检查到底有什么区别?当拿到体检报告时,我们该如何科学地应对?
普通体检与医院检查到底有什么区别?目的与功能的本质分歧
1. 目标定位:预防筛查 vs 精准诊断
体检的核心目标是“早发现、早干预”,通过血常规、超声、心电图等基础项目,对健康人群进行风险评估。而医院检查,则是针对已出现症状(如持续咳嗽、腹痛)或体检异常者,通过增强CT、胃肠镜、病理活检等手段,明确疾病性质与分期。
2. 技术深度:标准化筛查 vs 个性化诊疗
体检项目通常遵循“普适性”原则,例如男性套餐与女性套餐的差异主要在于前列腺与妇科检查。而医院检查则完全“以患者为中心”,如针对反复头痛的患者,神经内科医生可能开具脑电图、头颅MRI甚至腰椎穿刺检查,这些项目极少出现在常规体检中。
3. 解读维度:指标异常 vs 临床决策
体检报告的解读往往停留在“数值超标”层面,例如告知受检者“空腹血糖6.5mmol/L(正常值3.9-6.1)”,但无法解释这是因前夜暴饮暴食、糖尿病前期还是应激性高血糖所致。而医院全科医生会结合患者近期体重变化、家族史、用药史等,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或胰岛素释放试验。
当拿到体检报告时,我们该如何科学地应对?
香港时代医疗表示,不管你的体检报告是出自体检机构还是医院,请一定要认真阅看并且将看不懂的专业术语时圈出来,抽时间到医院挂全科门诊。因为很多人拿到报告时看了两眼就直接扔在一边,这样很容易就错过了早诊治的机会。
至于为什么要挂全科门诊?原因很简单,专科医生会对他业务范围内的详细看,而其它科的则不太关心,有时你问他也可能不愿意搭理,但全科医院会把你报告全部看一遍。当他认为有问题时,他会让你再去看专家门诊。
此外,当你拿体检报告给医生看前,见到以下这些专业术语需要特别留心,必要时直接挂相关的专科医生:
● 肠上皮化生、胃异型增生
肠上皮化生和胃异型增生都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前者是原本正常的胃黏膜细胞被肠道特征细胞替换了,替换后的组织不再是纯粹的胃黏膜形态;而后者则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的一类偏离正常分化,形态和机能上呈异型性表现的增生性病变。
● 肝纤维化、肝硬化
肝纤维化是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任何肝脏损伤在肝脏修复愈合的过程中都有肝纤维化的过程,当这个过程长期持续时就会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 肠息肉不典型增生、腺瘤性息肉
前者是指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后者则是真性肿瘤性息肉,两种都是肠道癌前病变的表现,如果不予以早期治疗,很可能会变成大肠癌。
● 宫颈上皮内病变
宫颈上皮内病变(CIN)是宫颈细胞异常增生的癌前病变,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根据病变程度分为CINⅠ(低级别)、CINⅡ-Ⅲ(高级别),需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早期干预可有效阻断进展为宫颈癌。
● 乳腺非典型增生
乳腺非典型增生是一种介于普通乳腺增生与乳腺癌之间的癌前病变,主要表现为乳腺导管或小叶内的细胞异常增殖,伴有结构紊乱和细胞异型性,其癌变风险是正常女性的5至18倍。
● 胰腺上皮内瘤变
胰腺上皮内瘤变是胰腺导管内的癌前病变,根据细胞异型程度分为PanIN-1、PanIN-2、PanIN-3三级,级别越高,恶变为胰腺癌的风险越大。其形成与基因突变(如KRAS)、吸烟、慢性胰腺炎等因素相关,通常无症状,需通过组织病理学确诊。
● 粪便隐血
消化道癌症早期,有20%的患者可出现潜血试验阳性,晚期病人的潜血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并且可呈持续性阳性,因此粪便潜血检查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筛选的首选指标。
此外,其他诸如各种结节、肿块等如果增大或者超出安全范围,同样需要挂专科医生,请他们予以分析、诊治。
总之,当你面对密密麻麻的检验结果时,不妨记住这个口诀:“先筛信号词,再比历年值;无症调生活,有症速转诊;家族年龄定期检,焦虑恐慌要不得。”
版权所有 © 科智网 备案号:京ICP备19044848号-1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QQ:103749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