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的浪潮中,大模型的发展宛如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麻省理工学院安德鲁・迈克菲提出的“MorefromLess”理论,似乎在大模型领域并不适用。这里奉行的是“大力出奇迹”的尺度定律,模型规模与性能紧密挂钩,规模越大,性能越好。近年来,前沿大模型的计算量、数据集规模和参数量呈指数级疯狂增长,丝毫没有停下脚步的迹象。
然而,这背后却是令人咋舌的成本投入。谷歌GeminiUltra的训练成本高达1.91亿美元,Grok3的训练更是消耗了20万块英伟达GPU。EpochAI(2024)的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前沿AI模型所需的硬件和能源训练成本平均每年增长2.4倍。照此趋势,到2027年,最大模型的成本将突破10亿美元大关。如此高昂的成本,无疑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但即便如此,产业界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加快了前进的步伐。今年,各大企业纷纷宣布了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星际之门和英伟达相继抛出未来4年投资5000亿美元的重磅消息;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也不甘示弱,计划今年投入600-1000亿美元不等,这几乎相当于华为、英伟达等公司2023年的年收入水平。他们为何如此执着?难道看不到这高成本背后的风险吗?
答案或许藏在对未来的期待之中。尽管目前大回报的拐点尚未到来,但行业内坚信,大模型有着巨大的潜力。非凡产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全球ARR(年经常性收入)达到1亿美元以上的AI应用仅有22个,达10亿美元以上的更是仅有2个。以OpenAI为例,其当前收入主要依赖ChatGPT会员订阅和API。近期虽计划推出面向专业人士的智能体业务,月费分别为2000美元、1万美元和2万美元,但预计明年才能通过免费用户和其他产品获得显著收入。自成立以来,OpenAI累计收入55亿美元,可累计融资额却高达579亿美元,是收入的十倍之多。盈利预期依然遥远,预计到2029年收入达到1250亿美元时才能实现盈利,这一数字相当于华润或现代汽车的当前收入。Anthropic作为仅次于OpenAI的大模型厂商,情况也大致相同,去年亏损56亿美元,预计2027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在这场高成本的博弈中,企业们在黑暗中摸索,期待着黎明的曙光。他们坚信,只要坚持投入,不断优化大模型,未来必将迎来丰厚的回报。这场大模型的投资竞赛,究竟谁能笑到最后?是继续疯狂投入,等待盈利拐点的降临,还是另辟蹊径,寻找更高效的发展模式?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大模型在高成本困境下的突破与发展。
版权所有 © 科智网 备案号:京ICP备19044848号-1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QQ:103749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