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隧道自启动开挖至今仅用两年时间实现顺利贯通,工程效率与建设成就令人瞩目。”近日,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马东铁)项目云顶隧道7月12日正式贯通。相关人士表示,马东铁路建成后将有效连接马来西亚东西海岸,全面提升物流运输效率。
近些年,“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铁路的关键词。中泰高铁纳入规划、匈塞铁路建设加速、雅万高铁一路飞驰……中国高铁在世界各地“百花齐放”,获得了不少国家的青睐,斩获了不少百亿级别的大单。
俗话讲:“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中国高铁“驶向世界”的底气,靠的是创新。中国高铁起步虽然较晚,但是以“二桃杀三士”之策,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等公司引进技术,可谓是博众家之长。引进技术之后,中国高铁研发人员虚心学习先进技术、坚持自主创新,一步一个脚印,逐一克服难题,最终仅用二十年的时间,使中国铁路建立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不仅如此,高铁上下游产业链十分复杂。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制造,从整车组装到运营维护,中国已经形成涵盖勘察设计、装备制造、施工建设、运营管理的全产业链能力,这在全球可以说是独一份。以复兴号为例,一列复兴号有4多万个零件,涉及冶金、机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仪器等诸多技术领域。这每一个零件背后,都是无数科研人员和产业工人的智慧与汗水,都是中国工业体系强大实力的彰显,为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提供了稳固的产业根基。
常言道:“得标准者得天下。”这种现象,在中国“驶向世界”的过程中尤甚。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累计主持参与UIC(国际铁路联盟)、ISO和IEC国际标准制定修订项目300余项,其中UIC高速铁路领域全部13项系统级国际标准均由中国主持制定。中国高铁不断坚持自主创新,正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进而在“驶向世界”的过程中,牢牢掌握“话语权”,不断保持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也应清楚地明白,国际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中国高铁在“走出去”的路上同样会遇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困难与挑战。苏东坡有文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我们只要不断修炼好“内功”,用持续创新来增强自身“硬实力”,中国高铁就一定能在世界舞台上续写更多辉煌,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席忠翔)
版权所有 © 科智网 备案号:京ICP备19044848号-1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QQ:103749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