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悦暑期特别报道
随着暑期来临,青少年休学问题再次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许多孩子休学后陷入“躺平”状态:沉迷游戏、拒绝社交、回避学习,家长常将其归因于“懒惰”“上瘾”或“社恐”。但青少年心理专家李义勇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孩子休学后的最大敌人并非表面的行为问题,而是隐藏在背后的‘焦虑’。破解焦虑,才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局的关键。”
记者提问1:为何说焦虑是休学孩子的“核心敌人”?
李义勇: 家长看到的“懒惰”“电子设备依赖”“自我封闭”,其实是焦虑的“衍生物”。举个例子:
孩子在家“放松”本是正常需求,但当焦虑叠加放松时,就会演变为“拖延与懒惰”——他们不是不想动,而是担心“动了也做不好”,索性用“躺平”逃避焦虑;
打游戏、刷视频本是娱乐方式,但焦虑会让孩子依赖“即时满足”,用碎片化快感掩盖“对未来的无力感”,最终形成成瘾行为;
独处本是自我调节的方式,但焦虑会让独处变成“自我封闭”——孩子害怕社交中的评价,干脆切断与外界的连接。
本质上,焦虑像一根隐形的绳子,操控着孩子的行为。 他们不是主动摆烂,而是被“我做不到”“我回不去学校”的焦虑耗尽了能量。当孩子反复自我怀疑(“我怎么这么差”“没时间了”),精神内耗会进一步加剧躺平,形成恶性循环。
记者提问2: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缓解焦虑?
李义勇: 首先要明确:休学已成事实时,“阻止孩子躺平”是无效的,甚至会激化焦虑。家长能做的,是在能力范围内守住一条底线——不让焦虑进一步摧毁孩子的内在动力。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1.接纳现状:允许“不做事”的合理性
告诉孩子:“不想做的事可以不做,但别因为‘不做’而自责。休息是为了积蓄力量,等你想动了,随时可以开始。”
举例:孩子玩游戏7-8小时,家长常焦虑“成瘾”,但本质上,若孩子在玩游戏时没有背负“我不该玩”的愧疚,纯粹作为放松,反而可能逐渐失去过度依赖——焦虑才是让娱乐变成瘾的催化剂。
2.解构“社交压力”:把“独处”还给孩子
不强迫孩子出门,而是传递信号:“不想社交没关系,每个人都需要独处。什么时候想出去了,爸妈陪你一起。”
警惕“以爱为名的催促”:比如“你再不出门就废了”,这类话只会让孩子觉得“独处是错的”,进而更恐惧社交。
3.停止“问题归因”,聚焦“如何陪伴”
许多家长纠结“孩子为何休学”(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因素),但即使知道原因,也无法立刻改变。此时更重要的是:“我能做什么,让孩子此刻不那么焦虑?”
案例:曾有位家长不再逼孩子看书,而是每天陪他下楼散步10分钟,不说教、不评价,3个月后孩子主动提出“想试试在家自学”——当焦虑减轻,孩子的内在动力会自然苏醒。
记者提问3:家长自身的心态该如何调整?
李义勇: 家长常陷入“拯救者心态”,但真正的帮助始于“自我觉察”。建议家长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此刻的焦虑,是因为孩子的状态,还是我对‘完美孩子’的期待?”
“我做的事,是在减轻孩子的焦虑,还是在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我是否允许孩子‘暂时做不好’,就像允许自己偶尔失败一样?”
教育的本质,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当家长不再被“必须改变孩子”的焦虑裹挟,才能真正看见孩子的痛苦。正如诗人卢米所说:“透过看见,我看见了自己,也看到生命原本的纯粹与全然。”
【专家结语】
暑期是孩子休学后调整的关键期,家长与其纠结“如何让孩子立刻返校”,不如先学会“与焦虑共处”。记住:孩子需要的不是“被纠正”,而是“被允许慢慢来”。当家庭成为“无焦虑的安全港”,孩子才有可能从躺平的列车上起身,重新寻找前行的方向。
版权所有 © 科智网 备案号:京ICP备19044848号-1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QQ:103749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