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六八标识万里行”团队抵达第十八站——河南洛阳,在河洛家谱专修馆开启了一场标识产业数字化与中华家谱文化的深度对话。作为聚焦行业创新发展的全国性交流活动,万里行团队由领队王豪带队,跨越全国十七个城市后,在十三朝古都探寻家谱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价值,探索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赋能路径。
万里行踪:十七站积淀,数字转型成果丰硕
自启动以来,“一六八标识万里行”以“推动行业交流、探索创新发展”为宗旨,深入商业店装与展陈行业一线。领队王豪在洛阳站回顾前十七站成果时介绍,团队已走访包括常宏集团在内的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围绕“数字运营,共享共赢”主题,在多个城市掀起关于产业升级的头脑风暴。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赋能商业空间全流程,构建行业级数字化平台,是万里行凝聚的核心共识。”王豪表示。在常宏集团的研讨中,行业代表已形成共识: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此行洛阳,正是要将数字化的现代思维注入传统文化载体,探索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家谱新生:从绳牒帛书到云端共享
河洛家谱专修馆内,泛黄纸页与现代数字终端形成奇妙呼应。负责人王上上向万里行团队展开一幅家谱演进的长卷:“家谱不仅是家族的生命史,更承载着‘我从哪里来’的文化基因。从《孔子世家谱》到敦煌谱牒残卷,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嬗变史,也是中华文明的微观镜像。”
“现代家谱早已突破‘男丁入谱’的旧制。”王上上指着一部新修家谱中的全家福照片说。当代修谱理念中,女儿、女婿乃至外孙辈均可载入谱系,谱书内容也从单纯世系记录扩展至家族风物、方言习俗甚至卫星地图,成为立体的文化档案。
古今对话:伦理价值照鉴现代文明
当万里行团队翻阅一部镌刻着“清白传家”的杨氏族谱,四知堂的典故跃然眼前——东汉太守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拒金,其廉洁精神通过家训跨越千年。这正是传统家谱的道德教化功能在现代社会的生动体现。
“家谱中的优秀家风,是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的交汇点。”王上上阐释道。当代新修家谱中,“耕读传家”被赋予新内涵:耕是物质生存之本,读为精神追求之基;古老家训中的“戒诉讼”条款,也被“遵法纪”“爱国敬业”等新时代价值理念替代。
这种文化传承在乡村实践中尤为显著。在部分地区的“上谱”仪式中,村民仍保持着请族老、设香案、朱砂点祖的古礼,悬挂家谱祭拜三天的习俗,成为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而在城市,通过数字家谱重建家族记忆的年轻人正逐年增多,河南省图书馆家谱专柜前,常现海归华侨查谱寻根的身影。
双轨并行:科技赋能下的文化传承创新
面对数字化时代家谱存续的挑战,万里行团队与家谱馆共同探索出两条创新路径。技术融合:将标识行业的智慧物联技术应用于家谱保护,如常宏集团的智慧用电系统可适配古籍保存环境监测;载体创新:借鉴标识产业经验,开发交互式电子族谱墙,在宗祠场景实现触屏查阅、远程祭拜。
“纸帛易朽而数据长存。”王豪在体验云端家谱平台后感慨。当河南盛世亮化公司负责人于磊提出将标准化管理模式引入家谱编纂时,洛阳之行已超越文化参访,升华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赋能。
夕阳映照龙门石窟时刻,万里行团队带着新收获启程。王豪手中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河洛家谱馆的箴言:“有族无谱,其族不大;有谱不修,其族不久。”
标识产业的数字化探索与传统家谱的现代转型,看似两个赛道,却在“传承与创新”的命题下殊途同归。这场跨越万里的行走,丈量着中华文明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足迹,也测绘出传统文化通往未来的坐标。
版权所有 © 科智网 备案号:京ICP备19044848号-1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QQ:103749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