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20世纪技术迭代现象的真实写照。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互联网将生活生产方式过渡到数字化,而人工智能则把数字化生活发挥到极致。但是在医疗这个传统、巨大、且复杂的行业中,人工智能的革命目前并没有掀起大浪。
因为众所周知,医疗资源供不应求、不同质的问题是我国医疗现状的显著特点,特别是顶级专家更是凤毛麟角。据悉,我国3.1万家医院中,三甲医院占5%左右,但他们却完成了50%的门诊人次和36%的住院人次接待。此外,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常见病和慢性病诊疗等"六位一体"的服务,但许多基层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弥补人力资源以及素质,提升效率,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为了医疗行业的重中之重,而这样的迫切需求正是人工智能的强项。所以,医疗行业选择拥抱人工智能。
在了解了人工智能的优势后,政府不断推出相关政策鼓励发展人工智能医疗,医院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临床应用。政策的肯定与医院的开放,催化了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大量有志之士涌入人工智能医疗行业,企图解决各种症结。据相关数据显示,医疗保健领域人工智能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43.5%,并且市场额将于2025年达到276亿美元。
我们说, 现代AI公司需要具备的几个基本特征就是: 1, 产品自身具备感官系统, 可以实时采集数据 2,产品和客户产生互动,产品不仅可以影响客户,客户也即使反作用给产品, 所以需要将客户包含在产品里 3 , 客户的使用导致更多的数据, 使得产品进化, 产品进化带来更多的客户,构成一个闭环。从上面观点看如果说AI前的产品就是一个机器, 那么AI时代的产品就更像是一个生命体。
医疗,尤其是小型医疗器械, 是个非常典型的符合之前说的三个特征的产业。 首先, 医疗自身具备大量的传感器提取数据, 然后, 小型移动医疗产品, 比如手环, 血压, 血糖仪会一旦提取客户的数据,并接受客户反馈,会变得更强大,算法变得更聪明,客户也越爱用,因此闭环成立。今天随着各种可穿戴传感器设备的流行,关于你身体数据每分每秒都在汇总起来, 今天它们大多属于没有被利用的数据冰山的部分, 而一旦它们被开发出来, 就可以作为我们众多身体疾病接近的命门。
人工智能与医疗的结合,有三个基础技术支持:数据、算法、算力。而这三个基础均需要与医学这一专业性极强的学科融会贯通。另外,我国的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产品审批流程趋严,较多人工智能医疗项目仍处于科研阶段,到实现商业化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虽然像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那样能实时监测人们的健康状况、提供健康问题解决方案的机器人还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标配,但人工智能早就不仅是停留在大屏幕中的幻想,它已经走进了医疗行业,成为医生背后的支持者和赋能者。人工智能与医疗的紧密结合正在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